新闻动态

中国教育报:“两路”精神聚合力 山区筑梦育英才——重庆交通大学构建山区桥隧建养人才支撑体系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01日 11:16
点击次数:
作者:周建庭 张洪 杨俊 辛景舟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两路”精神聚合力 山区筑梦育英才

——重庆交通大学构建山区桥隧建养人才支撑体系

周建庭 张洪 杨俊 辛景舟

近年来,重庆交通大学紧紧围绕服务交通强国建设,聚焦山区桥隧工程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需求,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交叉课程为基,重大工程为用,科研创新为魂”的“三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系统革新山区桥隧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多元交叉厚基础

重构“学科—行业—区域”融合式工程教育资料库

重庆交通大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组建“思政+专业”的“双师型”教学交叉团队,以“两路”精神为引领,通过“小桥大爱”主线将家国情怀、工程伦理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形成“思政+基础+桥隧+智能”的多元特色课程模块,推动跨单位、跨学科资源共享,与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校企双方交叉备课,共建“山区桥隧工程案例库”,开发“川藏线桥隧工程虚拟仿真平台”等数字化教学平台,有效破解理论教学碎片化难题。近5年,学校建成国家级别一流课程7门,出版国家级别规划教材1部,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1项,引育国家级别人才10名、重庆市级人才27名。教师团体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入选国家级别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参与工程强实践

打造“工程—平台—‘双师’”实战化协同育人新生态

重庆交通大学立足山区桥隧工程实际需求,深度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CZ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构建“工程现场教学基地—校企联合实验室—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三级实践融合平台,组建“高校导师+工程总工+双导师制”多元化教师融合团队,切实增强研究生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难题的能力,突破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现实脱节的困境,60%以上的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于国家和地方重大工程。建成1个国家级别和22个重庆市级校企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近5年,学校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00余名,其中70%的研究生扎根西部地区工程建设一线,参与“中国桥都”重庆南纪门轨道大桥以及贵州德余高速公路乌江特大桥、新疆天山胜利隧道等20项桥隧工程,攻克多项关键技术难题,逐步成长为技术骨干,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5%。

产学研用促创新

构建“科研—竞赛—转化”一体化成果转化反应链

重庆交通大学依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构建“创新思维—能力—成果”递进式训练体系,每两周举办院士专家学术研讨会,组建重庆交通大学学科竞赛指导教师联合群体,建立“论文—专利—工法”等多维评价机制,激发研究生创新的内生动力,设立工程与产业研究院,为桥隧科技成果工程化及产业化汇聚资源,搭建合作平台,打通学术创新与工程应用转化壁垒。近5年,桥隧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获评重庆市优秀学位论文20余篇,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金奖、世界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特等奖等奖项339项,研究成果为重庆双堡特大桥、大学城隧道等100余项山区桥隧工程建养提供了支撑。在读研究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1项,学生团队获评首批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有20余名毕业生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评重庆市杰出青年等,获得多项国家级别、重庆市级荣誉称号。

近年来,重庆交通大学通过重构“学科—行业—区域”融合式工程教育资料库,打造“工程—平台—‘双师’”实战化协同育人新生态,构建“科研—竞赛—转化”一体化成果转化反应链,持续革新山区桥隧工程人才培养理念,系统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实施一系列人才培养关键举措,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为山区桥隧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交大方案”。依托以上成果,重庆交通大学于2021年获批“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多次在国内外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会议和学术会议上作经验交流,第二批国家级别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成果“基于学科交叉与多元协同的复合创新型‘智慧桥梁’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得优秀成果奖,学校的经验做法被推广至全国10余所工科院校。

中国教育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5-04/01/content_144746_183987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