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两路”精神在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中的作用发挥
苗国厚
2019年是“两路”精神提出5周年。2014年,在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简称“两路”)通车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60多年,无论是“两路”建设,还是后期养护,都是在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的基础上实现的,“两路”的畅通就是民族团结的有力见证。“军民一家、民族团结”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在新时代民族团结中进行传承发扬。
一、深刻理解“两路”精神内含的民族团结要义
(一)“两路”精神的主要内涵
1.“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牺牲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从字面意思讲,一不怕苦,就是做事情不挑三拣四,排除万难,勇于战胜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二不怕死,讲的是具有革命的牺牲精神,为了完成任务奋不顾身。从历史发展上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大致经过三次演变,首先起源于川藏公路修建。1952年7月,筑路部队在艰险万状的川藏线上,拉开了开山筑路、遇水架桥的战场。当时,在丹达山的皮康崖险段,筑路部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山峰异常陡峭。当地民谣这样形容:“飞鸟难过皮康崖,神仙到此也咬牙”。负责施工的西藏军区步兵第155团第1营2连官兵,看着一个个战友在施工中倒下,不但不退缩,反而更加奋勇直前,庄严地喊出“我们的战士不是神仙,而是凡人。但我们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筑路部队中,流传着这样一首《筑路歌》,雪花飘呀汗水淌,/我们把荒山变了样。/公路像云里一条龙,/弯弯曲曲上山冈!/连接着北京和拉萨,/沟通了内地和边疆。/英雄的大军浩浩荡荡向前进,解放西藏,巩固国防!/这首歌形象地表现了战士们的豪迈热情。1954年11月27日,东西线筑路大军在巴河桥会师。在庆祝仪式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得到筑路官兵的一致称赞。从此,“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口号,开始在西藏部队中流传起来。
后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在西南边境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得到彰显,负责作战指挥,时任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向毛泽东主席汇报时说:“我们战胜敌人的法宝,靠的就是我们的战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1965年,年仅23岁的原济南军区坦克第2师工兵营1连5班班长王杰,在地雷实爆训练中,由于意外地雷爆炸,在千钧一发之际,纵身扑向炸药包,永远留在了淮海大地。1965年11月6日,原总政治部下发通知,号召全军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至此,“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在全军得到全面传承和弘扬。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12月13日看望71集团军某旅王杰生前所在连官兵时要求,“‘不怕苦、二不怕死’要成为革命军人的座右铭”。
2.“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战斗精神和为民服务意识
在青藏高原的驼工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青藏高原上根本不能劳动,一干重活就会死人。”当时在修筑川藏、青藏公路时,自然环境恶劣,物质条件极差,筑路大军只能睡在雪地上,风餐露宿,由于吃不到新鲜蔬菜,导致维生素缺乏,很多工人得了败血症,在这种恶劣的气候环境中,在极度缺乏人力、物资的条件下修筑公路,真是一场极其艰苦的战斗。但筑路部队没有被困难吓到,筑路工人渴了趴在河边喝一口带泥的雪水,每天劳动时间长达10个小时,夜幕降临后队员们也不愿意收工。同时,克服种种困难,钻研新的筑路方法,如“肩上斜面倒土法”“脚踏双面锤石机”“双引线放炮法”。后来,“一劳动就死人”的谣言也不攻自破。尤其要指出的是,为提高工作效率,筑路部队开展劳动竞赛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川藏公路施工支队第十八中队,在两天中就有54个人提出合理化建议25件,被采用的有6件。第二十四中队工人伍绍云,在试做单人打夯机时,思想上有顾虑,怕做不成功被落后分子讽刺,经该队领导上谈话与亲自帮助试做后,终于试做成功,工效提高到306%,大大减轻了体力劳动。在平坝子上,普遍采用了东北赵永喜土方流水作业法,普遍提高了工效。全支队工效第三、四期工程竞赛后提高到151.95—161%,促成了11月27日和第一施工局在巴河会师,按原计划提前34天通车拉萨。生活上,通过积累经验,战士们不仅能做熟饭,而且在严寒的雪线上,也能培植出新鲜豆芽。
在修路施工中,付出了沉重代价,许多战士在修建时当场牺牲,川藏公路的忠烈桥就是佐证之一。面对这些挑战,筑路官兵并没有吓到。在当时由于施工条件和设备简陋,把18公尺长的根基钢架拉上去就成了技术人员面临的难题。面对困难,筑路部队领导带领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想办法,遇到难事善于找群众商量的川藏公路修建司令部政治委员穰明德找到了三位比较有经验懂技术的工人,请他们为架设钢桥出主意。穰明德是“党中央、毛主席派到西藏负责修路的全权代表”,工人们都非常感动,流了眼泪,发誓要把桥修好,在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安全系数测算,提出了可行方案。
筑路难,养护更难。在后续的公路维护中,“顽强拼搏、甘当路石”体现了强烈的进取意识和担当精神。几十年来,川藏兵站部历代官兵用血肉之躯构筑这条打不垮、冲不断、砸不烂的交通运输线,唐古拉山“天下第一道班”、雅江县八角楼养护站、四川雀儿山五道班等广大养路职工,坚守“以道班为家,以养路为业,保障畅通,排忧解难”的从业信条,克服种种困难,靠着坚强的毅力和意志守护好通往拉萨的生命线,有的甚至是几代人坚守在川藏公路上,用热血和生命保障着高原天路的常年全线畅通。
3.“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团结精神和军民深情各族同心
“军民一家、民族团结”,贯穿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的是军民深情、各族同心和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两路”修筑充分展现了军民一家的鱼水情怀,以及民族团结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据《康藏公路修建史料汇编》记载,筑路部队严格遵守民族政策,加强了各民族的团结。如第一施工局在1952年底进入太昭驻地之前,部队反复进行了民族政策文件的学习,通过学习,筑路部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能很好地遵守民族政策,因而藏民很受感动,有的藏民主动将房子让由内地去的修路人员居住,有的藏民自愿前来参加修路,进一步加强了各族人民的团结,推动了公路修筑工作的进展。一首《叫我们怎么不歌唱》在藏族人民群众中广泛传唱,藏胞们举起美酒,向着太阳唱到,“从前没人走过的雪山上,/修起了公路,/从前搭着帐篷的地方,/也盖起了楼房。/藏族人民站立在红旗下,跟随着英明的共产党,/建设着家乡。”这首歌流露出藏族同胞对党和人民军队的无限敬仰和爱戴。
正是由于军民一心、民族团结,才成功修筑了川藏公路、青藏公路,道路的修通又进一步加深了西藏和全国人民的交往和联系,从根本上促进了民族团结。在公路维护时期,驻藏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牢记“永远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宗旨,为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幸福努力工作。
(二)民族团结是“两路”精神的基石
通过前文的分析,从内涵上讲,“两路”精神主要包含“牺牲精神”“战斗精神”“团结精神”,而在三者之中,“军民深情、各族同心”的团结精神是其基石。这是因为“军民深情、各族同心”的团结精神是做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关键所在和强力支撑。“军民深情、各族同心”的团结精神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支撑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筑路官兵为什么能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关键就是有理想信念,怎样才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根本是筑路官兵的心中有人民。“两路”建设,正是靠着“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亲如一家”,才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把公路修到了拉萨。
同时,“军民深情、各族同心”的团结精神是“顽强拼搏,甘当路石”战斗精神的前提和保障。为谁顽强拼搏,为谁甘当路石,答案就是为劳苦大众,为人民群众,为了西藏的解放、发展,为了祖国统一。历史证明,“两路”是民族团结、军民团结的丰碑。在川藏公路修建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的英雄模范人物、6000多名人民功臣和模范工作者,以及两百多个先进集体,3000多名英烈长眠雪山。他们集中表现了筑路大军对藏族人民、对各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一片赤子之心。勤劳勇敢的藏族民工付出了巨大的、卓有成效的劳动。他们除了直接参加筑路外,还组织庞大的牦牛运输队,日夜不停地翻山越岭,给筑路工地运送了各种物资达六十万驼。藏族民工队长扎西多吉,积极参加运输工作,并十分爱惜运送的物资,处处以身作则。藏族女民工曲美巴贞、央尼、白珠等等,都是当时为人传颂的先进人物和劳动模范。所以说,民族团结精神是“两路”精神的基石。
二、民族团结精神贯穿“两路”建设发展
(一)民族团结是“两路”建成通车的重要前提
1.国家高层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毫不动摇地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人民谋幸福。同样,党所领导的军队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始终促进各族人民同心协力,增进“军民一家、各族一家”的紧密关系,实现各族人民亲如一家。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坚决抵制一切民族歧视、对立的错误言行,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思想言论,坚决依法惩处和打击各类暴力恐怖活动,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积极促进各族人民相亲相爱、团结互助。
西藏虽然得到和平解放,但由于西藏距离内地遥远,部队供给出现严重短缺。时任进藏后方部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明义多次说,“公路不通,前方的部队等于被流放,我们就站不稳脚跟”。在进军西藏之前,中央高层高度重视军民团结、民族团结,要求深入细致做好社会稳定工作,毛泽东就曾对进藏部队明确指示,一定要积极“争取群众”,在进藏之前就指示说:“一面进军,一面修路。”之后,又手书了“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送给了十八军。朱德总司令题词:“军民一致,战胜天险,克服困难打通川藏交通,为完成巩固国防繁荣经济的光荣任务而奋斗!”周恩来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经济发达的汉族地区要帮助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邓小平同志指出做好少数民族工作“要由民族团结入手”,促进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党的高层领导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指示为筑路部队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基本遵循。
(2)修路官兵十分尊重少数民族兄弟
在修路的过程中,筑路官兵积极践行党的民族政策,尽可能抽时间,千方百计找机会为藏胞做好事,帮助藏胞兄弟,积极有效地促进了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解放军进藏以后废除了“乌拉”这项制度,改为一律付给报酬,藏族民工参加筑路劳动,部队都是给工钱的。时为西南军区政治部战斗文工团创作室成员、先后19次往返川藏公路的作家高平在《亲历川藏线》中记载,藏胞来参加支援运输,规定每90里付给大洋一元。民工们拿到了工资,而且如此之多,都不敢相信,他们双手颤抖、热泪盈眶,有的竟然跪了下去。他们祖祖辈辈给三大领主(政府、寺院、贵族)支差服役,何曾领到过半文报酬啊。修筑青藏公路时,正直回族工人过封斋节,队上其他各族的工人们都过来祝贺回族兄弟并帮助他们加班做工,总队部还为每个队的回族工人们各送一头牛,庆贺他们过节。
(3)各民族兄弟积极参加公路建设
修筑川藏、青藏公路,不仅汉藏空前的团结。藏族内部也空前的团结起来了。作家高平在《亲历川藏线》中记载,牦牛运输的“越界互助”,可是西藏民族内部团结的一件大事,也是少数民族兄弟积极参加川藏和青藏公路建设的重要佐证。过去在藏区的土地上,存在着浓厚的封建割据色彩,彼此之间不能越界。否则,可能就发生械斗。现在,为了支援解放军的进军和修路,藏族同胞在运输上打破了各自的界限,组织了数不清的牦牛运输队支援着部队。他们说:“路,是为我们修的。我们也要尽一切力量参加修路。”他们不分昼夜地翻山越岭,奔向怒江两岸。在修筑川藏公路的业绩中,藏族人民的贡献永远不可磨灭。有的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的名字都与川藏、青藏公路永存。在修筑青藏公路时,按照封斋节风俗习惯,回族人有一个月的时间白天不许进饮食,部队非常尊重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给所有回族工人停工,但回族工人们经过仔细讨论,向上级写了请求书,表示“我们全体愿意今年不举行长时间的封斋,我们要用实际的修路行动,来表示我们对教的忠诚”。尤其是要指出的是,藏族同胞不仅积极参加筑路,而且还高质量完成任务。
(二)川藏、青藏公路持续建设显著增进了民族团结
1.“交通”之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显著发展
川藏、青藏公路首先是交通之路。作家高平在《亲历川藏线》中说道,建设首先是交通建设,汽车和飞机给川藏带去了看不着的科学与文化。旧日的西藏一切运输靠人背牛驮,毫无工业可言,没有工作生产基础,农牧业生产方式极为原始。按照社会形态讲,那时的西藏还属于封建农奴制。生存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简陋。要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要发展经济,推动社会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交通运输。“两路”的建成通车,对推动西藏实现社会制度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发挥了巨大作用,对巩固西南边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发挥了决定作用。之后,国家先后对川藏、青藏公路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造和建设,这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巨大。1983年,西藏遭遇旱灾,在一个月里,通过“两路”,仅各种动物饲料就运进80多万斤。长期以来,国家调拨西藏所需物资,绝大多数都是通过“两路”来完成。川藏、青藏公路有力助推了西藏的跨越式发展。
(二)“交心”之路促进各民族兄弟对国家的高度认同
川藏、青藏公路也是交心之路。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修筑公路,给藏区人民带来了幸福和安康,让藏族同胞深受感动。3000多名英烈捐躯高原,平均一公里就有一名战士倒下。进藏先遣部队,严格执行“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中央规定,宁可饿死,也不违反纪律。他们曾经在进军的路上,在甘孜,在昌都,在拉萨,度过了一次次的粮荒,尝够了挨饿的滋味。作家高平在《亲历川藏线》中记载,在川藏公路修建过程中,有很多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故事。汽(车)17团的蒋庆岳是“荣誉号”车的驾驶员,在九个月的抢运期间,他没有休息过一天。战士的这些做法,深深影响了藏族同胞。西藏人民一提起十八军,至今还在树大拇指,充满了怀念之情。他们说:“解放军带来的好处,像春天草原上长出来的草一样多。”作家高平记载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如藏族同胞曾经把生着牛粪火的屋子让给解放军过夜,自己去外面的雪地里睡觉;藏族阿妈八十里外送别解放军;公路通车,藏族同胞欢呼着迎接“毛主席的牦牛”。藏族同胞对解放军的高度赞扬,就是对国家的高度认同。
(三)“交流”之路促进不同民族间的友好对话
川藏、青藏公路更是交流之路。在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决策下,继“两路”通车后,雪域高原上又相继打通了西藏连接云南、新疆等国道主干线,建设青藏铁路,西藏公路通车总里程接近10万公里,较1959年增加了17倍,雪域高原的交通越来越方便。2011年7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拉萨与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他指出:“加快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关键。”习近平同志到林芝县八一镇巴吉村,看望慰问村民时说“希望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甜”。铺下的是道路,树立的是丰碑。“两路”建设,让不同民族有了更多的交流,显著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对话与合作。川藏铁路正在积极建设,以后雪域高原的交通将会更加便利,这将进一步增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沟通,促进各族人民融洽亲和、团结互助、共同发展。
三、新时代充分发挥“两路”精神在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深刻理解“两路”精神中民族团结要义,增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解放西藏,修筑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时,需要民族团结。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需要民族团结。“两路”精神蕴含的民族团结要义,在当下更应该发挥其作用。从时代背景上讲,在那时,建国之初百废待兴,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但藏汉一家、各族一家,为了共同理想,团结起来,将公路修到了拉萨。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下,遇到一些阻碍和困难,同样,我们更需要通过民族团结来解决,发挥“两路”精神的作用,增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和关键节点上,充分认识民族团结工作的重大意义,努力维护民族团结、和谐安定的政治局面。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聚,可铸钢铁长城;分,就是一盘散沙。为此,新时代我们要增强民族团结的责任感,每个人都是利益共同体中的一员。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民族工作目标任务,不断深化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凝聚力更强、向心力更足、包容性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凝心聚力。当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贸易摩擦,制造事端,阻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唯有各民族的精诚团结,唯有众志成城,才能战胜挑战和困难。
(二)挖掘传颂“两路”修筑建设中各族一家感人故事,增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感染力和自觉性
真情是架起各民族团结一心的桥梁和纽带。在修筑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的日子里,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具有历史的穿透性,日久弥新。作家高平《亲历川藏线》一书中记载了太多藏汉一家、各族一家的感人故事。当地藏族同胞也流传着很多关于解放军的故事佳话。同样在建设维护“两路”中,发生了很多感人故事。川藏兵站部创造的军警民共建文明川藏线经验在全国推广。兵站部在千里川藏沿线地区,结合藏区人民需要,长期开展“送科技、送教育、送文化、送法律、送健康”爱民助民活动,深受藏民欢迎。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三千里川藏线就是一条民族团结的风景线。今天我们要深入挖掘和广泛传颂这些感人故事,搭建好民族团结之桥,增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感染力和自觉性。
为此,新时代做好民族团结工作,要以情感人,用情感之桥,连接不同民族,争取人心。要善于团结各族群众,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的互帮互助、互亲互爱。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自觉性。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指出,我国各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是共同体。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在一起,是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大力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众志成城、团结奋斗的光荣感、自豪感。要千方百计巩固各民族兄弟间共生、共赢、共建、共享的紧密联系,同心同德、携手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三)注重加强“两路”精神宣传弘扬和文化载体建设,增强民族团结工作的覆盖面和亲和力
近年来,在川藏公路、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之际,一批以宣传和歌颂“两路”建设、“两路”精神的文艺影视作品也相继出现。如《修筑川藏公路》(上、下)《川藏公路修筑纪实》《慕生忠开路精神》《天路将军慕生忠》等影视作品,《亲历川藏线》《雪域通途:青藏公路建成通车》等图书作品。但在互联网、全媒体、融媒体的今天,这些文艺影视作品的数量还不够,为此需要围绕“两路”建设、“两路”精神,深刻挖掘“两路”精神中民族团结事件,宣传“两路”精神中感人的民族故事,从各民族群众最真实的生活中汲取真善美的东西,运用现代先进的摄影摄像技术手段,创作生产更多有正气、有情感、有温度的优秀文艺作品,也可制作动画以及视频短片,用精彩的故事、鲜活的语言、丰满的人物、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宣传“两路”精神,发挥文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独特作用。同时加强“两路”精神网络平台建设,将文艺作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广泛播出,积聚和传播正能量,营造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同时,加大对“两路”历史遗迹的保护,这既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是对“两路”精神的传承。经过60余年的岁月洗礼,有些公路遗迹已经破败,急需进行历史遗迹普查及抢救性保护,对“两路”当年修筑的挡土墙、涵洞、渡口等结构物、建筑体,尽快进行保护和加固处理,加快推进“两路”纪念馆、博物馆等场馆建设,让更多人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两路”建设,弘扬“两路”精神。
(四)将“两路”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团结工作的包容性和稳固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两路”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一域和全局的关系。“两路”精神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具体条件下的生动体现。弘扬“两路”精神,是新时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为此,要将“两路”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团结工作的包容性和稳固力。
通过将“两路”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到各族人民精神家园的最大公约数,实现“两路”精神的升华。各个民族之间由于宗教信仰、思想认识、民族习俗、生活习惯等原因,难免会出现分歧。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各族人民最大限度地达成一致的社会理想、生活愿景和价值遵循,最终实现各民族的团结一致、携手共建。各族人民通过认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个准则,达成一致的生活愿景、社会氛围,做到不可分割、荣辱与共,这样各族人民就能“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五)用“两路”精神助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增强民族团结工作的基础性和支撑力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同样,我国民族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经济来解决,经济发展是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根本基础和坚强保障。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经济发展、生活富裕,是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为此,我们要用“两路”精神助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增强民族团结工作的基础性和支撑力。通过大力传承和弘扬“两路”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担当意识和干事创业的精神,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得到了极大发展,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限于地理环境、人力资源、历史条件等原因,发展还比较滞后。为此,当前要抓住脱贫攻坚这个历史大好机遇,把精准扶贫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加快推进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加强基础设施、扶贫开发、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民族特色优势产业,不断释放民族地区发展潜力。尤其是,加大向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加快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规模和层次,培养更多服务民族地区发展的优秀人才。